2014-10-13 14:15:35 浏览数:0
甘信元,男,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011级学生,科研助理,优秀团员。该生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融入社会,竭力提升自身能力与就业技能。及早的规划后期发展路线并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大一考取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证书,大二上学期完成了工业产品类三维数字建模师的认证。三年来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比赛8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校级创新立项6项;校级奖励多项;参与企业产品测绘与产品设计等3项。在各类比赛中,成绩优秀,分获《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二维机械设计省级二等奖、《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青岛市先进成图与产品建模创新竞赛》市级一等奖(市第五名)、《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综合技能大赛》团体项国家级 二等奖、《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综合技能大赛》个人项国家级一等奖、《全国高教杯先进成图计数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华东区大学生 CAD 应用技能竞赛 三维华东区一等奖(第13名)、二维华东区二等奖。
刘:看了学长的资料,学长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十分优异,科研立项也很多。请问学长觉得在科研立项方面哪个过程最难呢?
甘:科研立项的过程一般包括申请课题,申请经费,进行方案讨论,方案论证,确定方案后,进行加工,同时进行专利申请,写论文,或者软件注册等等,持续大约一年左右。这些过程中,我感觉确定方案是最难的。为了实现一个目的,需要很多种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挑出最优化的方案。
刘: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吧。
甘:我觉得真正实施下来,或者说坚持下来,团队合作是必须的基础。但合理利用时间,团队协调合作,带头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刘:合理利用时间?那一般一个项目时间分配大致是怎样的呢?
甘:这些都不好说,像刚开始阶段用的时间可能就比较多,很多种方案需要去分析,这时候抓紧时间集中分析就比较好,方案确定后就需要一个缓冲期来反思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觉得确定方案后来一个缓冲期,手头工作停下来反思是很好的一个防止后期返工的措施,这也是黄新平老师教给我的:走的太快了,思考的就少,快慢有序的进行才好。
刘:这倒是很有道理的。那在学长做过的项目中,自己觉得最满意的项目是什么呢?
甘:呵呵,怎么说呢,我对任何项目,无论大小,哪个老师的,或者最后能不能得奖。我都不怎么关心。尤其是对奖项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未来是面对社会和就业。做项目可以深度了解自己的水平,找清和社会的差距,从而决定下步该怎么走,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像跟着杨然冰老师去企业进行收获机的整机测绘等,真正认识到机制的课程机械制图与真正企业生产之间的差别。这个过程是非常受益的。当时用电脑三维制图,一台机器非标件就一千多个,做下来收获很大,光制图水平就提高不少。而且,自己获得奖项也好,提高能力也好,其实都得感谢老师们提供的这些机会,真正接触生产才能看清日后该怎么去学,
刘:现在还有很多学生处于大学的迷茫时期,有的甚至大学四年都在迷茫中度过,学长对此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呢?
甘:其实我觉得你最好预想一下你以后要干什么,大一可以随便玩,大二就得有目标,大三开始三极分化,大四基本都定性了。尤其在大二,你应该认识到以后是否坚定信心去考研,公务员或者就业。如果考研,那就得认真学习,如果就业,那就得想方设法提升就业资本。我其实成绩一般般,因为这是大学,我感觉成绩代表不了能力,我会尽量去做我想去做的。但前提是保证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