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当做一次旅行——暨机电工程学院爱心公益微电影展览报道

    2013-11-16 18:10:14           浏览数:0

2013年7月,我院“传播知识,传递温暖”公益服务团踏上了由青岛开往西宁的k721次列车,开始了青春里的工艺之行。本次活动,以微电影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作为广大青农学子中的一员,我有幸观看了《高原日记》。通过此微电影,见证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爱心公益、服务社会的热情。

爱的启程

《高原日记》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由青岛到玉树的点点滴滴,志愿者们不畏艰辛、一路颠簸,抵达西宁火车站,第二天一早夹杂着淅淅沥沥小雨,队员们坐上了通往玉树的大巴车,踏入了那片让爱萌生的热土。从青岛到玉树,跨越2900多公里,历时50多个小时。路上虽然无聊了些,可大家一路仍然欢声笑语,青春的面庞上充满了对公益的热情和对困难的不懈。

爱的传递

当志愿者们历尽艰辛抵达目的地后,在果青小学志愿支教的刘老师在车站已经等候多时了,当几个人挤在狭小的面包车里时,刘老师回头看了看志愿者们问道:“挤不挤?”说着便向前坐了坐,刘老师本不宽敞的空间变得更狭小了。没有过多的热情迎接,也没有过多的语言,小小的举动早已让队员们为之动容。在队员们到达玉树的第二天,队员们去看望村子里的五保户才扎西,曾是军人的才扎西因为战争手指被截,岁月辛酸生活的无奈早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才扎西的帐篷被大雪压塌,帐篷里面陈列着简单的生活用品。看到这里,队员们便主动为才扎西撑起压塌的帐篷...在队员离开时,才扎西眼里噙满泪水,用那不标注的普通话说着‘谢谢...谢谢..’那一刻,无论是现场的队员还是屏幕前的观众都悄然落泪,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爱,一种爱的传递。

    在玉树的日子里,青梅一家人给予了志愿者们很大的帮助。那时正逢青梅一家盖房子,队员们便一起帮他们推送原料。闲暇时,大家与活泼的青梅一起嬉闹,每当青梅妈喝着志愿者们送来的蜂蜜时,脸上总会扬起那灿烂的笑容,那笑容让人欣慰,更让人想为之奋斗。

爱的馈赠

在《高原日记》中有两个镜头特别让人欣慰 。一个镜头是,当志愿者抵达的第一天,恰逢果青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去捡垃圾,在那里没有城管,没有环保局,但孩子们环保意识让队员们特别欣慰,不是因为没有污染高原上的天空才那么蓝,而是因为有了这些爱蓝天的孩子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原上的天空永远都会是蓝的。另一镜头是,由于孩子们的儿童节是在放暑假的时候过的,志愿者们决定为孩子们补上这个来迟的“儿童节”,在询问道孩子们的理想时,孩子们一个个羞涩的表达,“当科学家,当老师,去大山外边的地方......”正如希望女孩一样,在那一双双纯洁的大眼睛中当我们看到的是向往是希望。

爱在继续

愉快的时光总是显得过于短暂,眨眼间几天的志愿活动接近尾声。但言语中,队员们就已经开始留恋这片热土。

在几天的相处中,志愿者与刘老师和孩子们以及当地居民结下了深深的情感。在队员们即将踏上回返的车时一个个深情地拥抱,一句句祝福的话语,那一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分性别,种族,年龄,我们不刻意追求校园公益服务的主题和影响力,但举止投足间全是不舍与留恋。同时,刘老师也对队员们寄托了深深的期望,他说:“我希望往后能有更多的组织和团体能来到果青小学或是像果青小学一样的一些贫困山区的小学,来帮他们。”简单的话语流露出这位普通青年志愿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心。

电影虽微,情却细长。虽然我们离玉树很远,可能我们没有机会像队员那样去感触这份经历,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这些,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我们每一大学生的行动,脚踏实地的行动。公益的路还有好长要走,不恳求所有人都前来争光添彩,只希望那些在这条路上的好人们一生平安,向果青小学志愿支教的刘老师致敬,向全体“传播知识 传递温暖”服务团的队员们致敬。